海南数码网

重塑民营企业家信心刻不容缓——读于海洋事迹有感!

更新时间:2024-08-29点击:1318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自然是企业的带头人,优秀企业家,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勇于创新的魄力、诚实守信的品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放眼世界的视野格局。

这是高层对推动中国经济,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的期待和重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了大批敢闯敢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更有难以计数的中小企业家,为全社会竞相奉献,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在这个全国上下推动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致力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企业家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冲锋陷阵。

最近多次看到中国网介绍的辽宁民营企业家于海洋的事迹。令我肃然起敬。那些于海洋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不愧是当代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在他身上尽显了民营企业家的担当和情怀。

他力挽企业于即倒。1993年,辽宁兰花岭铅矿因资源枯竭而面临关闭,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该矿由国有企业改制为合资企业辽阳顺锋钢铁有限公司,外商经营十来年,未见起色,困境依旧。从2004年开始,顺锋公司彻底陷入矿山停产,采场凋敝,设备报废,厂房破败,工人全部放假待业的境地。危急关头的2006年11月,于海洋在辽阳有关部门和领导邀约下来到顺锋,义不容辞地出任了公司总经理。此时,面对风雨飘摇的企业和几百名衣食堪忧的职工及其家属。

他没有犹豫退缩,他说,既然接手了这个摊子,自己就不会走回头路,只有破釜沉舟一条路,哪怕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要拚死一搏,让企业起死回生。

经过认真斟酌研究,于海洋下定决心,以自己经营的沈阳富通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做担保,自筹资金一亿多元,注入顺锋公司。这是怎样的勇气和担当!这无异于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一亿元资金不只是天文数字,是于海洋自断生路的身家,更是他为顺锋断臂求生的最后一把赌注,稍有不慎和差池,于海洋就可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这样的情怀令公司职工无不动容。

经过于海洋的科学疏理和上下团结一心的努力。顺锋公司复苏了,久旱的禾苗终得滋润:工人被拖欠数年的工资补上了,采矿设备机械换了,沉睡多年的矿山醒来了,濒死倒闭的企业凤鳯孽凤凰涅槃。矿石坑道活水般流动了,复活了,顺锋人心中的希望之火重被点燃了。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依靠工人办企业,让职工作矿山的主人。这是于海洋的追求和理念。他经常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用,跟党走听党话永远没有错。

顺锋公司激活后,如何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于海洋经过深思熟虑,首先建立公司领导机构,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有关科室。最重要的是恢复并健全了党支部和工会,突出党和工人阶级对企业的领导地位。同时,出版《顺锋报》,作为企业文化传播和员工思想技术交流平台。公司充分尊重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身份,切实发挥工会在企业活动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工会沟通企业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协调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形成了企业通过工会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各种活动,工会把职工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各项事务,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利益诉求。于海洋总是找时间和工人进行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予以解决。职工生活区冬季暖气不热、锅炉超标排放问题,就是根据工会和职工提议,更换了新型环保锅炉得到解决的,既改善了取暖条件又维护了生态环境,得到了公司内部一致称赞,也得到了环保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好评。同时,通过工会把职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爱国敬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励职工,推进技术交流协作,培养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职工和一线创新人才。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健全完善,使企业有了职工之家、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的大学校。党的组织建设既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利益,发挥了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高。

大爱无声,洒向人间都是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经过多种职业和身份历练的于海洋,养成了仁义厚道、大气正直、富于同情、善施爱心的性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人及己,将心比心成了他社会交往中始终掂量的称。

2006年进入顺锋公司前,于海洋正经营着沈阳富通公司,因为他以高超的经营能力和抢救濒危企业的经历,沈阳市长决定,由于海洋在经营管理好富通公司的同时,承担起引进中信投资,盘活黄金广场这个烂尾工程的社会责任,于海洋责无旁贷,经过多方奔走,攻坚克难,终于解决了多年遗留的棘手难题,招商引资取得成功,沈阳与中信两家取得了双赢。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于海洋毫不犹豫捐款20万元;安徽省萧县龙城镇李山村发展蔬菜产业,他捐资50万扶持修桥铺铺路;并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他情系职工,成为工人的贴心人。接管顺锋公司后,于海洋把公司原有的800多名职工重新进行了安置,让他们的工作生活有了着落。经过苦心经营,到2008年,企业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为公司所在地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还安置了几十个退役军人及其家属。随着企业形势好转,于海洋着力改善职工待遇,先是把工人基础工资提高到当时辽阳地区最高的工资水平,同时规定下岗职工可随时回厂上班,不想回来的,补助金在原定基础上翻番。优先招录公司所在地农村村被征地村民进厂工作,与厂职工同工同酬,收入有保障,绝无后顾之忧。厂里的一位年老职工因为腿疾多年不能下地行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加之企业停产多年,已经没有了医疗保障,自己又无钱医治,就只好拖着。于海洋到厂后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由自己出钱2万多元给这位职工做手术,而且用了最好的进口人造股骨头置换,手术成功,这位老人终于重新站立了起来。企业无钱买煤供暖,于海洋自筹资金解决问题;他总是惦记着公司的困难家庭,不时地嘘寒问暖,逢年过节会准时给他们送去米面油;每到春节,于海洋都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为每个职工家庭书写吉庆爽人的春联……

他无怨无悔,拨云见日坦荡为人。在于海洋的从业生涯中,始终坚持遵纪守法,良心经营,胸怀坦白,遵循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决不做对不起党、国家和职工的事情。靠着这样的初心,他带领顺锋人艰苦奋斗,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冲出了泥潭,一举成为外债皆清且盈利数千万元的知名企业、纳税大户。

在于海洋和顺锋正欲大展宏图、振翅高飞的时刻,2010年12月,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到于海洋的头上。已被判终生监禁辽宁警虎李文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判刑拘押。

于海洋坚信法律不会冤枉好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他始终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奋力抗争,坚持上诉,力证清白。经过顺锋公司广大职工的呼吁,多名人大代表提案质询,法律专家释法,司法和职能部门对他所有罪名反复甄别等,最终解除了对于海洋的羁押。负责起诉办理于海洋案的本溪市检察院,依法将扣押十年之久的货币资产、利息及两辆车返还了于海洋,检方代表向他鞠躬致歉。

但于海洋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始终坚信党和政府不会冤枉好人、法律必定惩恶扬善。所以,在检察院道歉时,于海洋感谢他们对案件和企业诉求的重视。2021年2月,于海洋在顺锋、富通公司几位员工陪同下,再次来到本溪市检察院,为该院敬献上书“依法治理之尖兵,科学办案之表率”的锦旗。有朋友不解,对这些制造冤案的单位以德报怨不值得。于海洋认为,造成自己冤案的是李文喜为首的贪官,而不是本溪检察院的现任班子。李文喜等人已落马,本溪检察院也今非夕比,在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上做了大量喜人的工作,自己赠送锦旗是发自内心的正常举动,意在期望他们再接再厉,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mmexport1724889394586.jpg

他老骥伏枥,志在为霞红满天。多年的拼搏劳顿,特别是拘押生活的窘迫,使于海洋罹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糖尿病和几近失明的眼疾。但这依然不能阻碍他关心企业和他的职工兄弟们,有时间就会到工人们中间走走聊聊,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们的所思所想。当然他还会做些公益,为转退军人提供些帮助。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为职工谋划的安居工程,和建设矿区发展规划,因为被污陷至今还未完成。他始终牵挂着并设法启动。2008年,于海洋制定了“顺锋带动区域发展计划”,主要是在矿区范围内以解决职工住宿安居为基础,建设电机研发制造基地,吸收当地农民一起,进行城镇化建设,逐步让这些农民加入规范生产行列,让他们在新兴市场中创业兴矿。该规划把矿业、地产、科技项目聚集融合,为顺锋发展提供新动力,使这一区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为辽阳工业基地振兴添上浓重的一笔。若非冤案影响,这个规划早已从蓝图变为了现实,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所幸的是,今年八月,灯塔市政府召集顺锋公司的工人代表举行座谈会,市政府答应了解决职工的安居问题,于海洋的心放下了一大半。对于职工们希望政府支持并促成于海洋回顺锋任职的要求,政府充分肯定了于海洋过去对公司的贡献,也希望他继续为顺锋发展贡献力量。

mmexport1724889820958.jpg

于海洋焕发了青春,他满怀期待,要为企业发展书写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贡献全部力量。

8月16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要不断优化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听得见、听得进企业的呼声,真心为企业解决困难。于海洋结合自身多年的企业经验,写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长篇心得体会。他说:学习之余,我更深刻认识到,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与政府的交流中来…我将不断努力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辽宁省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我满怀信心。随着政企间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开放、适时、高效的营商环境将逐渐形成。

这就是一个优秀民营企业家对国家的深爱和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内心期待。

mmexport1724889398715.jpg

作者:陈景明,男,1963年生,河北省献县人。1984年河北师范大学政教专业毕业。先后在河北水利专科学校任哲学教师,河北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任编辑,沧州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沧州市农业农村局任二级调研员。2023年退休。